毕六福×《梦幻新诛仙》碧瑶定制款

王晖×《梦幻新诛仙》蜀绣定制装

原材料——楠竹

这是一片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林,做伞骨的批子与衬子选用的就是这里三年以上,并且向阳的楠竹。选择这样的竹子主要是因为它的柔韧性强。

据说在泸洲分水油纸伞销售最鼎盛的时期,年产可达两千万把,那么如此庞大的数量,是否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破坏的作用呢?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下竹子的家史,或许我们就不用这么担心了,其实,楠竹是竹子家族中,生长最快,材质最好的竹种,恢复一棵60英尺的楠竹只需要59天左右的时间,而且,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砍伐不仅不会造成竹林的毁灭,而且更有利于竹林的发展,从而达到人于自然的和谐共存。

由于这里距离泸州市区至少二十多公里,以前交通很不方便,一般采伐好的楠竹就在这里直接加工成伞骨所需的批子和衬子了, 批子和衬子的制作是否合乎规格,就决定了一把伞骨的质量好坏。制作的工序虽然复杂,但用到的工具却很简单实用。这把尺子已经很古老了,据说还是祖辈传下来的。为了方便测量,它的长度与传统的批子长度相等,都是50公分。这是油纸伞制作工序中的几道工序比较简单,却依然无法替换。所有的工序似乎都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哪怕是最细小的一个环节。像这样的划线看似简单随意,其实却是在为后面的工序做了记号。

这把刀也是有规矩的,刀上的刻度是八分,大约三厘米多,每个像这样的竹筒一般要被分成七十分之一。

制作伞架

在经过刨槽加工后,这些竹条还要拼在接一起,这时刚才划的那两条线就起了作用,方法是先对好横线,然后再找齐斜线。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往往就体现在这最细微的环节之中。刚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批子的制作。而衬子的制作与批子的制作几乎一致,只是衬子的长度大约为批子长度的一半左右。批子与衬子的制作工序总共多达二十道,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选用的材料全部为竹子,制作过程又全部由手工完成,不消耗一点能源,这样就非常符合了我们今天提倡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经过钻眼和穿线后。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它们没有被拆分时的样子,这也保证了伞面最终合拢后的紧密状态。制作手柄、木顶和伞托,选用的是岩桐树和杉木树的木料,这些看似简单的制作的过程,其实极具科学性,这其中还包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

相传,有一个徒弟在跟师傅学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制作油纸伞的全部工艺,便出师自立门户,但在自己独立制作过程中,却被看似简单的木顶这个木疙瘩给难住了,无论怎样精细的制作,最终在插接伞骨的时候,木顶都会开裂,无奈之下,只好回来求助师傅,当他推开院门的时候,看现师母正在院子里洗衣服,便询问师母,师傅在哪里?师母随口说道,师傅在后院泡伞疙瘩呢,这一句话就将徒弟许久的疑问解答了出来,徒弟赶忙跑回了家中,将木顶经过泡制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断裂情况。那么泡制木顶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这是由于木头含有胶质,在干燥的时候就会发生收缩,造成木头开裂。用水泡的目的是使木头的胶质溶于水,再晾干后就不会开裂了。

伞杆是一把伞的主干,如何选择伞杆的材料也是非常的重要,像泸州分水油纸伞一般选用的都是产自四川宜宾的水竹,这是因为这种竹子的竹身细长,材质柔韧,富于弹性,制成的伞杆不易折断。 跳子是油纸伞中最小的部件,用来支撑几乎整个伞骨和伞面的重量。它运用的是最简单的力学原理,靠竹子自身的韧性,借力反弹。

一把油纸伞的基本骨架材料都准备齐全后,就到了组装这一工序了,组装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同时也有很强的科学原理隐含在里面。批子与衬子需要相互支撑才能构成伞骨,在当地对于批子的数量是有着比较严格要求的,一把普通油纸伞需要二十八个批子,并且可以根据油纸伞的大小,增加或减少批子的数量,但是每次要以四批的数量来增加或减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达到整个伞面的受力均匀,是合乎力学原理的。由于批子起到支撑伞面的作用,因此批子的数量越多,相应的伞面的支撑点就多,承受的力就大,反之就越少,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降落伞,最初就是根据伞的这个原理而发明出来的。另外,批子的数量还决定了一把油纸伞的工艺复杂性,批子的数量越多,相对应的衬子也就越多,后期穿线的难度也就越大,但穿出来的伞就会越结实耐用。

将大辊子上的长线分缠到小辊子上这一工序被称为道线,这是为了方便后面的网伞。将组装好的伞架撑开后,就可以进行网伞了,工匠手中这个两边微弯的工具叫折子,主要是用来调整批子间的距离,看似很随意的一道工序,实际上真正熟练操作起来也是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的。一般工匠们在给批子缠线的时候并不是只缠一道,而是要缠五道以上,那么缠这么多道就只是为了反复固定批子之间的距离吗? 当然不是,在这样固定批子间距的同时,也是在为后面的糊伞做准备。缠好线后,一把伞的基本雏形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在今天伞面选择的依然是延续了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皮纸,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伞面一般还都是以丝帛为主,造价昂贵。油纸伞的出现改变了伞的历史,让更多的寻常百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一把雨伞。最早的油纸伞对用纸是没有什么选择性的,随着后期皇室贵族对油纸伞的喜爱,油纸伞的伞面选料也更加的讲究。在经过了近千年的不断改良后,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的这种手工皮纸。那么,这种手工皮纸都有那些特点呢?说到手工纸,在今天用处最广最为著名的就是供人书画用的宣纸,而手工皮纸与宣纸的制作工序基本一致。都是要经过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等这几大步骤。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原料选择上的巨大差异。宣纸选用的原料主要以竹子为主,而手工皮纸选用的原料是以楮树皮为主。这样制出的皮纸质地细柔富有韧性,吸油性强非常适合制作油纸伞的伞面。

切纸也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这道工序会非常考验工匠的手劲,刀上要沾油,切的时候要一次切到底,这种切纸的方法与我们今天的裁纸有很大的不同,但看到五百张的厚厚一领纸像切豆腐一样被切开,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方法是很有效的。这道工序首先是要进行版面的制作,用添加了糖和盐的浆糊涂抹在纸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纸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并且让纸在被凉干后还能保持一定的湿度。接下来就是要将刚才那张纸上作好的图案拓印到石板上,大理石的板面要被打磨得十分光亮,这样才能利于制好的版面被拓印到石板面上,在每个图案的左上和右下两处还要作好直线标记,这样做是为了在套色的时候不会出现差错。看到这里,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我们小时侯玩的印人,其实他们的方法非常的相似。

传统石印技术

这种墨被称为药墨,是二十年前在上海买的,由于它里面含有一定的腐蚀性,着过墨的地方会比没有着过墨的地方粗糙许多。大约要经过两到三个小时,版面就被晾干了,这时要在石板上涂上醋,利用醋的酸性洗净了刚才制出的版面。这里面利用的是最简单的化学原理。板面在每天不用的时候还要涂上酱油、松香、油胶,来保持板面的湿润。用最简单的材料依据最基础的化学原理,从而达到最实用的效果。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石印的最核心技术了,没有着过药墨的地方,油墨是吃不进去的,像这样的两遍之后,图案就已经清晰的显现出来了。油纸伞的出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以单一的颜色来示人的,虽然中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能工巧匠对伞面作过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些图案和花色,但都无法形成规模。 直到19世纪初期石印艺术的传入,才真正促进了油纸伞伞面的图案和花色的大规模的改进,很多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被大批量的印刷在伞面之上。那么石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印刷技术呢? 印刷术最早出现在我们中国,曾先后出现过雕版印刷、木板印刷、活字印刷等多种印刷技术,比如今天被我们熟知的杨柳青年画,便是采用木板印刷技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国家传统的印刷技术无法应用到伞面图案的印刷中呢?石印与木板印刷有那些区别呢?其实,早在木板印刷术的发明之初,就有人尝试过用这个方法来给伞面制图,但是由于制版的工作量太大,效率又非常的低下,还没有人工绘画的来的快,最终人们放弃了这个尝试。而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技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由德国人发明,它所依据的主要是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创制的。象这样将印好的花纸根据图案的顺序排好后,就差不多可以进行糊伞了。

在兑色之前,胶水中还先要兑入一定比例的豆浆,这样是为了在糊伞的过程中,保持伞面的平整与光滑。据说,早先兑入的是鲜桐子外壳浸泡之后制成的柿油。由于两者的功效相差不大,所以现在改用了制作更为方便的豆浆。糊伞是油纸伞的制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整个伞的纸面贴得是否干净漂亮都要看工匠们的巧手了,纸和竹子的粘合,胶水上得厚或薄,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伞的成型。根据南宋的《玉屑》这本书上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鲁班的妻子云氏就利用了竹子的韧性,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雨伞。传说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巧匠,她常常看到鲁班在野外作业的时候被风吹雨淋,非常辛苦,于是受启发于路边可以避雨的亭子,她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外蒙上兽皮,样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张自如。雨伞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后流传到了今天,然而,它的最基础原理却始终没有改变。在一把伞糊好之后,也许我们会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此重要的一个工序,其实并不十分复杂,而工匠们的认真与耐心倾注在伞中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并不是机器生产的雨伞可以相比的。

晾伞

晾伞是比较耗时的一道工序,需要阴干,阳光不能直射,这主要是因为阳光的直射会导致伞面的开裂,以及伞面图案颜色的减弱,同时,这样被阴干的胶水,可以比较均匀的附着在伞纸上。像今天这样的好天气,至少也要一天的时间才能晾干。工匠手里拿着这个像竹刀一样的工具叫扎签,他不停的用扎签插入到伞面折叠的缝隙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伞面的粘连。

烤伞

晾干后的纸伞还需要再进行烤箱烘烤,按照要求,炉子的温度一般要控制在七八十度,然而,对于温度的控制,这里并没有借助科学的仪器,而是全靠工匠们长年积累的经验来判断。炉火将地板烤热,地板的热量再传递到烤箱内将纸伞烘干。那么,在经过了晾干后的纸伞为什么还要进入烤箱进行烘烤呢?从毕师傅那我们了解到,这个烤箱的作用就是使纸伞能够更快的定型,达到收撑自然的效果,像这样的烘烤需要一天的时间。

满穿线工艺

在经过糊顶和裹顶后就可以上桐油了,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桐油就被利用到了油纸伞的制作工艺里面,油纸伞也因此而得名。但是在给纸伞上油之前工匠还要事先把生桐油熬熟,据说,熟桐油具有祛湿的功效,在四川这个潮湿的地区,制伞的师傅们却没有得风湿之类的病史。其实这还要归功于桐油的本身特性。最早的桐油,由于它的光泽度好,当时还主要被用作油漆来使用。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有人无意中发现熬熟的桐油还具有防水、防腐、防蛀等特点,于是很快便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熬油这一工序也得以延续到了今天。桐油在伞的正反两面都要各上一道,这样既增强了纸的强度,又可起到防雨的作用。上完桐油的纸伞还不是最具代表性的油纸伞,因为还有最后一道工序没有完成,这道工序是所有工序中最有特色的,也是最烦琐的一道工序,将事先编好的五色丝线,按照顺序,穿渡在伞骨之间,每一层的颜色图案都不相同,穿渡的针法也各不相同。象这样一把油纸伞,被穿成五个层面,至少渡两千多针,在当地被称为“满穿伞”,据说是从四百年前朝廷的贡伞演变而来的。美观的同时,还能给伞的衬子起到加固的作用。